柳州生态市建设规划
(2008年~2020年)
柳州生态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二0一0年八月
1 总 则
1.1 规划编制背景
为全面落实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迅速推动我国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2003年5月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制订了《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试行)》(环发[2003]91号),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2006年,自治区党委、区人民政府根据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的有关文件,结合我区实际情况,相应制定了《生态广西建设规划纲要》,并在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审议批准(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文件,桂政发[2007]34号)。《生态广西建设规划纲要》为编制各市(县)生态建设规划提供了重要依据。
2006年初,柳州市委、市人民政府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生态广西建设规划纲要》的通知精神,结合柳州市实情和长远发展需要,主动适应国际、国内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尤其是针对泛北部湾经济区的开放开发,适时做出了全面推进以富裕柳州、文化柳州、生态柳州、平安柳州为中心内容的和谐柳州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2006年10月,柳州市委、市人民政府决定在柳州环保模范城市建设的基础上进行柳州生态市建设,以加快实施“生态立市、工业强市”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柳州,走新型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道路。
为此,开展了柳州生态市建设规划的编制工作。
1.2 规划编制的范围与规划时限
本规划编制的范围为柳州市全境,总国土面积为18617平方公里。包括:柳州市区的城中区、鱼峰区、柳南区和柳北区四区以及柳江县、柳城县、融安县、鹿寨县、三江侗族自治县和融水苗族自治县六县。
本规划以2007年为规划基准年,规划时限为2008年至2020年。
1.3 生态市建设的目的和意义
生态市是指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各个领域基本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市级行政区域;是在市域时空尺度下,技术与自然、社会充分融合,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发挥,人民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物质、能量和信息高效利用,生态呈现良性循环的区域空间;或指生态上健康的城市。
生态市建设以生态经济学原理为指导,以生态产业为导向,以生态承载力为依据,以生态工程为支撑,以生态文化为保障,对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各子系统优化整合;积极推进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等产业的发展;搞好市域内各种资源的合理开发和高效利用,协调城乡的科学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公平,繁荣社会经济,改善城乡生态环境,从而更快更好地实现“生态立市、工业强市”的目标。
创建模范城市(简称“创模”)和生态市建设是城乡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重要举措,“创模”通过对大气、水、噪声、固废等进行环境综合整治,为城乡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天蓝、地绿、水碧、宁静、整洁的条件;生态市建设通过开展区域生态规划,合理布局区域生态建设、生态农业建设、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生态旅游开发,有效利用资源和能源,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和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进一步推动“创模”向更高层次发展,实现区域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生态市的建设就是保证政府的宏观决策,领导层的发展思维实现四个观念的转变: 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建设由传统经济、粗放经营、追大求全向绿色经济、循环经济、生态经济、效益经济转变;发展决策由长官意志、形象工程、政绩工程、首长工程向科学、民主、法制决策转变;社会发展、经济开发、生态建设从以权和钱为本,转向以人为本,向着人文关怀、社会和谐、合作、协调为导向的方向转变;传统文化、现代文化与生态文化相脱离向密切结合的方向转变。生态市建设规划就是建立在四大转变的指导思想基础之上,目的是更好地科学决策、科学发展。
1.4 规划编制的依据
(1)《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国发〔2005〕39号);
(2)《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试行)》(环发〔2003〕91号);
(3)《关于调整<生态县、生态市建设指标>的通知》(环发〔2005〕121号);
(4)关于印发《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修订稿)的通知》(环发〔2007〕195号);
(5)《清洁生产促进法》(2002 年6月)
(6)《循环经济促进法》(2008年8月)
(7)《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胡锦涛,2007年10月15日)
(8)《关于巩固并深化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创建工作的通知》(国家环保总局环办[2002] 20号)
(9)《生态广西建设规划纲要》(桂政发[2007]34号);
(10)《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2007年)
(1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1991年)
(12)《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2002年)
(13)《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04年)
(14)《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1996年)
(15)《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08年)
(16)《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1996年)
(17)《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2000年)
(18)《生态功能保护区规划编制大纲》(2002年)
(19)《生态功能区划的暂行规程》(2002年)
(20)《广西生态功能区划》(2008年)
2 柳州生态市建设背景条件概述
2.1 生态环境现状
据2007年水质监测结果表明,市域内7个省(区)设监控断面中,水质类别达到Ⅱ类的有都柳江梅林断面;水质类别达到Ⅲ类的有融江木洞断面、洛清江百鸟滩断面、柳江露塘断面和猫儿山断面;柳江沙堡滩断面全年满足Ⅲ类水质标准要求;洛清江渔村断面枯、丰水期满足Ⅲ类水质标准要求,但平水期水质达不到Ⅲ类水质标准要求,各水期氟化物和总磷项目均有超标现象。
2007年,柳州市区空气质量优101天,良250天,轻微污染14天。优、良天气共占全年天数的96.2%(优占27.7%,良占68.5%),轻微污染天数占3.8%。二氧化硫年均值0.071毫克/立方米,年均值超标0.18倍,日平均浓度全年平均超标率5.2%;二氧化氮年均值0.030毫克/立方米,年均值尚未超标;可吸入颗粒物年平均值0.040毫克/立方米,年均值未超标,日平均浓度全年平均超标率0.3%。降水pH值在4.18~7.68范围之间,年平均值为5.09,酸雨频率高达43.9%。
2007年,柳州市污水排放总量为4.27亿立方米,污水处理总量2.26亿立方米;工业废水排放总量1.81亿立方米,工业废水处理达标量1.46亿立方米、处理达标率为80.97%。
2007年,市区生活垃圾清运率达到了100%,市区生活垃圾卫生填埋30.77万吨。而县域城镇生活垃圾多为简易处理,年处理量仅6.8万吨,另有14.95万吨未进行有效处理。
2007年全市各类区域环境噪声累计等效声级算术平均值为56.4dB(A),3类区累计等效声级算术平均值为56.5dB(A),2类区累计等效声级算术平均值为56.8dB(A),1类区累计等效声级算术平均值为55.3dB(A),均低于GB3096—1993中各类区域环境噪声昼间相应标准值。
柳州市域内动植物资源丰富,据不完全统计,全市拥有植物资源达5000多种,野生动物有300多种。全市现有森林面积109.6万公顷,其中,用材林57.37万公顷,防护林18.07万公顷,经济林12.88万公顷,其它林21.28万公顷。活立木蓄积262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为59.7%。
截至2007年底,柳州市所辖自然保护区5处,其中:国家级有九万山自然保护区1处,自治区级有元宝山自然保护区、广西泗涧山大鲵自然保护区2处、县级有拉沟自然保护区和三锁自然保护区等2处;柳州市辖区内有国家级森林公园共3处,分别为元宝山国家森林公园、三门江国家森林公园和红茶沟国家森林公园;国家级地质公园1处为广西鹿寨香桥岩溶国家地质公园。
2.2 柳州生态市建设的优势条件和制约因素
2.2.1生态市建设的优势:
(1)国内外形势变化为柳州生态市建设带来了极好的发展契机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为柳州市充分利用国内外二个市场、二种资源和各种有利条件及扩大对外开发,推进生态市建设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2)广西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省(区)和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为柳州生态市建设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开展广西生态省(区)和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将极大地推动和带动柳州市经济发展方式的快速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切实提高资源综合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水平,走新型工业化、城镇化道路,努力把柳州建设成为经济协调发展、生态产业发达、生态屏障坚实的生态市。
(3)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工业基础雄厚,工业循环经济发展势头良好
2007年柳州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实现20831元;工业总产值1389.07亿元;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05.5亿元;汽车、机械、冶金、制糖、造纸、化工、建材和日化八大支柱产业基本形成。
(4)气候条件适宜,大农业发展基础良好
柳州市域主要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光照、降水、热量充沛,水热条件结合良好,非常适宜农业种植、林业种植、畜禽养殖以及现代农业的发展。
(5)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成效明显
近年来,柳州市大力实施退耕还林、封山育林、珠江防护林体系建设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已经取得了良好成效。
(6)交通便利
柳州市处于东部和西部的结合地带,是我国西南地区重要铁路和公路交通枢纽城市和国家一类口岸城市,已经初步形成铁路、公路、水运和航空相结合的立体交通网。
(7)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系列创建活动得到开展
柳州市十分重视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和社会保障等领域的投入和建设,开展了系列绿色创建活动,使柳州市科技创新能力、人才培养、科学普及、员工培训和中小企业创业等工作得到加强。
2.2.2生态市建设的制约因素
(1)资源紧缺,严重制约社会经济的发展
①柳州市坡耕地比重大, 2007年人均耕地仅0.0650 hm2,低于2005年全国人均的0.093 hm2,是农业发展的制约性因素;
②降水时空分布不均,部分地区缺水问题突出;煤炭、石油、铁矿、磷矿等重要资源匮乏;
③人口的快速增长和经济的迅速发展必然会对资源的需求量大幅度增加。
(2)环境污染治理任务重
2007年,全市单位GDP能耗1.67吨标煤/万元,二氧化硫排放强度10.65千克/万元GDP、化学需氧量排放强度13.49千克/万元GDP,其值远高于国家生态市的相关指标。表明柳州市经济增长方式较粗放,资源依赖型产业比重大,工艺技术水平较为落后,结构性污染仍然突出。
(3)三产比例不协调,产业结构不够合理,科技支撑力度不够
从2006年起,全市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连续三年呈下降趋势,三产增速也低于同年GDP增速。说明三产发展滞后,整个城市经济发展对资源和能源的依赖程度加深,这对创建生态城市,开展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等工作都将造成很大的负担。
(4)城市辐射力不强,县域工业经济发展不平衡
特别是远离市区的北部三县较难接受柳州工业发展的辐射,乡镇企业发展相对落后。2007年,各县人均工业产值分别为:鹿寨县13766元、柳江县18973元、柳城县7964元、融安县6337元、融水县3206元,三江县1674元,县域工业经济发展差距很大,北部县域工业经济相对脆弱,制约了市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5)资源和市场两头在外,资源和环境约束性加重
柳州市的工业以汽车、机械、冶金等支柱产业为主,但是,柳州市域内并没有铁矿、煤炭和石油等基本资料,主要矿产资源和能源均依靠外地甚至需从国外进口;产品生产和销售也主要依赖外部市场。柳州市的主导工业产业面临着对国家紧缺资源过度依赖和环境约束的双向压力,工业发展体系需要结合自身资源条件进行必要的调整。
3 生态市建设的指导思想与目标
3.1 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3.1.1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主线,以生态产业为导向,以环境承载能力为依据,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前提,以发展生态经济、保护生态环境、统筹城乡发展、培育生态文化为主要内容,全面促进柳州市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本规划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坚持环境保护这一基本国策,按照加快富民兴桂新跨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富裕广西、生态广西和文化广西的基本要求,充分统筹柳州城乡发展,积极推进柳州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增长方式的转变,大力提倡清洁生产和发展循环经济,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地发展,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
3.1.2 规划的基本原则
柳州生态市建设规划的基本原则如下:
① 发展为主,环境优先原则:在发展过程中必须坚持环境优先,充分考虑环境的承载能力;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坚持源头控制与末端治理相结合,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加大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力度。
② 协调发展,整体最优原则:在柳州生态市建设或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中,要努力协调好生态工业与生态农业、第三产业间的关系,本着整体优化原则,追求生态城市系统的整体最优,以确保生态产业的平衡发展。
③ 清洁生产,节约发展原则:建立健全资源节约的长效机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坚持开发和节约并重、节约优先,促进资源的合理开发、节约使用。积极开发和全面推广使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调整结构,加强管理,减少企业资源消耗,降低废物排放量。
④ 独特性原则:柳州市是汉、壮、瑶等多民族聚居的城市,几千年来一直是汉族和岭南土著民族经济和文化交流、融合的汇聚点,具有深厚的民族传统文化沉积,要充分把握柳州的文脉,体现其独特性。
⑤ 统筹规划,分类指导的原则:根据资源环境条件、经济发展潜力、重点环境问题等,统筹规划,科学布局,因地制宜地开展生态市各项建设活动,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格局。突出重点,分步实施,优先抓好重点流域、重点地区、重点领域的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以及重点产业的生态化转型。
⑥ 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原则:发挥政府在生态市建设中的决策主体、监管主体和服务主体作用,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强化监管,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公共服务。建立多元化的投资机制和各项激励约束机制,促进生态市建设的公益性与市场经济竞争性有机结合。
⑦ 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原则:必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为主线,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为根本出发点,以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为发展目标,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本规划以2007年为规划基准年,按时间顺序拟将柳州生态市建设分为3个阶段:全面启动和重点推进阶段(2008-2010年)、全面建设和加快发展阶段(2011年-2015年)、全面达标和深化提高阶段(2016年-2020年)。
3.3.1 总体目标
柳州生态市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使柳州市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取得显著成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资源综合利用率明显提高,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形成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高的可持续生态经济体系,把柳州建设成为人民生活富裕、生态环境良好、人居环境优美舒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经济发展步入良性循环、社会文明明显进步的国家级生态市。
3.3.2 建设规划分阶段目标
根据《生态广西建设规划纲要》的精神和柳州市人民政府对柳州生态市建设规划的要求,并结合柳州市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实际,三个建设阶段的具体目标如下:
(1)全面启动和重点推进阶段(2008~2010年)
①全民生态环境意识进一步提高,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形成生态市建设的良好氛围,并建立起良性的决策和监管机制。
②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调整产业结构进一步取得成效,建设一批生态产业、生态园区等示范项目,生态经济初具规模。
③资源利用方式优化初见成效,节约型技术、装备、材料等都得到推广和应用,节能降耗水平和资源综合利用效率有较大提高。
④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进一步加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趋势基本得到遏制,重点行业污染物排放强度明显下降,重点区域、重点流域的环境质量得到改善,重要生态功能区和自然保护区得到有效保护,部分已遭破坏的自然生态系统得到有效恢复。
⑤生态县建设活动全面开展,建设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村屯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⑥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完善。建立健全突发性公共事件应急体系、防灾减灾体系;建立生态环境监测监控和信息服务体系、食品安全体系、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
(2)全面建设和加快发展阶段(2011~2015年)
基本建成协调发展的生态经济体系、可持续利用的资源体系、山川秀美的生态环境体系、自然和谐的人居环境体系、文明健康的生态文化体系和保障有力的支撑体系等,全市的社会、经济、资源、人口、环境均衡发展,全面建成一批重大的生态工程,生态经济形成规模,并逐步产生较好的效益,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提高。
(3)全面达标和深化提高阶段(2016~2020年)
在第二阶段建设的基础上,再用五年时间,进一步提高生态市各方面建设的水平,生态市六大体系建设更为完善,生态经济较为发达,生态环境质量处于全区前列,生态文化氛围全面形成;全市的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全面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并确保有5个以上的县达到生态县的标准。
3.3.3 建设规划指标体系及其相关指标
生态市规划建设指标体系包括经济发展、资源环境保护和社会进步三类,根据柳州市的实际情况,确定建设规划指标共18项。
各类相关指标的建设目标见:《柳州生态市建设规划》指标体系。
《柳州生态市建设规划》指标体系
类别 |
序号 |
指标名称 |
单位 |
国家标准 |
广西生态省建设2010年指标 |
柳州生态市建设指标 |
2007年 |
2010年 |
2015年 |
2020年 |
经
济
发
展 |
1 |
农民年人均纯收入 |
(元/人) |
≥6000 |
3180 |
3497 |
4000 |
6400 |
9188 |
2 |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 |
≥40 |
38.0 |
31.78 |
33 |
36 |
≥40 |
3 |
单位GDP能耗 |
(吨标煤/万元) |
≤0.9 |
1.04 |
1.67 |
1.04 |
0.94 |
≤0.9 |
4 |
单位工业增加值新鲜水耗
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 |
(立方米/万元)
|
≤20
>0.55 |
|
41.96
— |
22
0.50 |
20
0.53 |
≤20
>0.55 |
5 |
应当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企业通过验收的比例 |
(%) |
100 |
|
— |
50 |
90 |
100 |
生
态
环
境
保
护 |
6 |
森林覆盖率 |
(%) |
≥70(山地)
≥40(丘陵) |
54 |
59.7 |
59.8 |
59.9 |
60.0 |
7 |
受保护地区占国土面积 |
(%) |
≥17 |
18 |
17.67 |
17.75 |
18 |
18.1 |
8 |
空气环境质量 |
|
达到功能区标准 |
达到功能区标准 |
基本达到功能区标准 |
达到功能区标准 |
达到功能区标准 |
达到功能区标准 |
9 |
水环境质量 |
|
达到功能区标准,且城市无劣V类水体 |
≥92 |
达到功能区标准 |
达到功能区标准,且
城市无劣Ⅴ类水体 |
达到功能区标准,且
城市无劣Ⅴ类水体 |
达到功能区标准,且
城市无劣Ⅴ类水体 |
10 |
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
二氧化硫排放强度
化学需氧量排放强度 |
(千克/万元GDP) |
<5.0
<4.0 |
<13.3
<13.6 |
10.65
13.49 |
6.0
9.0 |
5.2
5.5 |
<5.0
<4.0 |
11 |
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 |
(%) |
100 |
100 |
98.56 |
100 |
100 |
100 |
12 |
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
工业用水重复率 |
(%) |
≥85
≥80 |
50
|
52.92
74.76 |
80
80 |
85
80 |
≥85
≥80 |
13 |
噪声环境质量 |
|
达到功能区标准 |
达到功能区标准 |
达到功区标准 |
达到功能区标准 |
达到功能区标准 |
达到功能区标准 |
14 |
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 |
(%) |
≥90
≥90 |
60
|
58.59
87.34 |
60
88 |
90
90 |
≥90
≥90 |
15 |
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
m2/人 |
≥11 |
|
8.74 |
10 |
11 |
≥11 |
16 |
环境保护投资占GDP的比重 |
% |
≥3.5 |
≥1.5 |
1.76 |
2.0 |
3.0 |
≥3.5 |
社
会
进
步 |
17 |
城市化水平 |
(%) |
≥55 |
40 |
34.87 |
40 |
50 |
≥55 |
18 |
公众对环境的满意率 |
(%) |
>90 |
50 |
63.55 |
70 |
85 |
>90 |
*所有数据截止到2007年(恩格尔系数、基尼系数为2006年数据)
生态市建设与当地工业企业的发展、民族文化的保护、旅游业的繁荣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根据柳州市的特点,柳州生态市建设规划的内容必须加入具有地方特色的指标,包括:规模以上重点企业循环经济推广率;产业结构调整情况,推广清洁生产比率;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发展情况;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增长速率;区域交通设施建设,地区物流平台建设的情况等。
按照国家生态市的要求,上述指标可以不作为验收的具体标准,但是,在柳州生态市建设的过程中,应该作为自律或者自我要求的评价依据,其目的是确保柳州生态市建设更加美好,人民群众能够得到更多的实惠,柳州市更加“山青水秀地干净”,柳州市也将更加名符其实地成为“宜居创业城市”和“山水名城”。
无论是按照国家生态市建设的指标体系,还是根据柳州市实际情况提出来的评价依据,我们必须在2010年全面开展生态市建设,在2015年基本完成生态市建设,在2020年实现生态市建设全面达标。
4 柳州生态市建设的区域功能定位及发展布局
4.1 生态功能区划原则
(1)整体发展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科学发展。以工业化、城镇化为主导,大力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促进城乡一体化。
(2)优化空间布局、促进有序开发原则
根据区域生态环境现状特征的相似性和差异性,结合区域地质、地貌特征,进行生态功能分区,以优化空间结构,构建合理开发格局,促进区域优势互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3)优化资源配置、集约发展原则
打破县、乡行政区划界线,进行科学布局,加强统筹协调,优化配置资源,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调控产业集群发展,实施集约开发,有力推动城镇化、产业基地化、经济规模化发展。
(4)生态环境保护原则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控制开发强度,实施节能减排,确保生态环境规划建设与生态环境条件、资源状况以及科学技术条件相适宜,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4.2 区划方法及运作模式
根据《生态功能区划暂行规程》和《广西生态功能区划》,结合区域在空间上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以及柳州生态环境规划建设和管理的需要,并兼顾县(区)行政界线,划分生态经济功能区。
4.3.1柳州生态市建设生态区划
按照《生态广西建设规划纲要》和《广西生态功能区划》的要求,根据柳州各县(区)的特征,将柳州市划分为一级区(3类)、二级区(4类)、三级区7个:
一、生态调节功能区
1-1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区
1-1-1 北部山地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区
1-1-2 鹿寨东部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区
1-2土壤保持功能区
1-2-1 融安-鹿寨岩溶山地土壤保持功能区
1-2-2西南部岩溶山地土壤保持功能区
二、产品提供功能区
2-1农林产品提供功能区
2-1-1融水-融安 -柳城岩溶峰林谷地农林产品提供功能区
2-1-2鹿寨-柳江丘陵农林产品提供功能区
三、人居保障功能区
3-1中心城市功能区
3-1-1 柳州中心城市功能区
生态功能一级区:根据生态系统的自然属性和所具有的主导生态服务功能类型,将柳州划分为生态调节、产品提供、人类保障等3类一级生态功能区。
生态功能二级区:在一级生态功能区的基础上,以生态系统空间分异特征为基础,依据生态功能重要性划分生态功能二级区。生态调节功能包括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保护、土壤保持能功能,产品提供功能。在柳州市生态功能区划中,主导功能主要考虑农产品与林产品提供功能,畜产品提供作为次要功能。根据柳州的实际情况,柳州市生态功能区划分为4类二级生态功能区。
生态功能三级区:在二级生态功能类型区的基础上,根据生态系统的空间差异、地貌差异、土地利用的组合以及主导功能分为7个生态功能三级区。
1-1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区
1-1-1北部山地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区
该区面积7877km2,范围包三江县全境、融水县北部和中部、融安县北部,区内人口92.33万人,三江县城和融安县城位于该区。地貌主要为山地,包括大苗山、九万山等,山坡多在25º以上。该区的地带性土壤为红壤,部分高山区为黄壤。地带性植被为中亚热带典型常绿阔叶林,在山地垂向上有山地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山地针叶林和山地针阔叶混交林,山脊和山顶有苔藓矮林。区内人工林分布比较广,是广西杉木和毛竹等用材的中心产区。经济林以小果油茶林、中果油茶林、油桐林为主。果树种类有柑、橙、柚、金橘、桃、李等。本区的农作物主要为水稻、玉米、油菜。本区的野生动物有大鲵、红腹锦鸡、穿山甲、黑熊、苏门羚、猕猴等。区内有九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元宝山和泗涧山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丰富。本区主导生态功能为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维护。
本区生态环境的主要问题是:天然阔叶林面积逐年减少,人工林面积增大,森林水源涵养功能减弱;雨水季节,局域山洪、泥石流、滑坡等灾害多发;坡耕地水土流失较严重。
生态建设规划的主要方向与措施:充分保护中亚热带典型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大苗山、九万山等山地是江河源头区和水源涵养区,必须保护现有天然林,努力扩大阔叶林面积,提高森林涵养水源的功能;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保护生物多样性;治理坡耕地的水土流失,25º以上坡耕地实行退耕还林,25º以下坡耕地要坡改梯;适度发展杉木、毛竹用材林基地;保护基本农田,提高农田质量;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推广山地立体生态大农业模式,即“山上生态公益林,山腰经济林,山下及沿河为粮果基地,发展生态旅游、加工及商贸”;发展生态旅游业;将三江县城和融安县城建设成生态县。
1-1-2 鹿寨东部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区
该区面积591km2,范围包括鹿寨县拉沟乡、寨沙镇西部,人口4.51万人。地貌为中山,山坡多在25º以上。土壤以山地红壤和山地黄壤为主,山上森林茂密,地带性植被为中亚热带典型常绿阔叶林。野生动物有红腹锦鸡、蟒、林麝、小灵猫、穿山甲、猕猴等。已有拉沟县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丰富。
该区生态环境主要问题是:天然阔叶林面积逐年减少,而人工针叶林面积增大,森林涵养水源的功能有所下降;坡耕地水土流失较严重。
生态建设规划的主要方向与措施:充分保护中亚热带典型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该区是江河源头区和水源涵养区,必须保护现有天然林,努力扩大阔叶林面积,适度发展杉木用材林基地;建设好自然保护区,保护生物多样性;治理水土流失。
1-2土壤保持功能区
1-2-1 融安-鹿寨岩溶山地土壤保持功能区
该区面积1659km2,范围包括融安县大良镇东部、东起乡、沙子乡、板桥乡、泗顶镇,鹿寨县中渡镇西部和平山镇北部,柳城县太平镇东部,人口16.34万人。地貌主要为岩溶峰丛峰林谷地,石山海拔500~800m。土壤主要为石灰岩土。石山的原生植被类型为中亚热带石灰岩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但已遭到严重破坏,除一些村庄后面的“风水山”还保留有少量的次生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外,石山现存植被主要为稀疏的藤灌丛和灌草丛。农田植被主要为水稻、玉米。区内北部有三锁县级自然保护区。
该区生态环境主要问题是:石山的森林覆盖率低,石漠化面积大;干旱严重。
生态建设规划的主要方向与措施:通过封山育林和人工造林相结合的措施来治理石漠化土地,努力提高石山的森林覆盖率;积极利用沼气、太阳能、风能,以解决农村生活能源问题,以便能有效地进行封山育林;通过建立地头水柜和家庭水柜的方式来治理干旱;发展石山区生态经济。
1-2-2西南部岩溶山地土壤保持功能区
该区面积939km2,包括柳江县的里高镇、三都镇、百朋镇、穿山镇、土博镇,人口22.86万人。地貌主要为岩溶峰丛洼地、峰林谷地。峰丛峰林海拔500~600m。土壤主要为石灰岩土。石山上的原生植被类型为南亚热带石灰岩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但已遭到严重破坏,仅在一些村庄后面的“风水山”还保留有少量的次生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现存植被主要为稀疏的藤灌丛和灌草丛。
该区生态环境主要问题是:石山的森林覆盖率低,石漠化面积大;干旱;坡耕地面积大,水土流失严重。
生态建设规划的主要方向与措施:推广“养殖-沼气-种植”生态农业;通过封山育林和人工造林相结合的措施来治理石漠化土地,努力提高石山的森林覆盖率;积极利用沼气、太阳能、风能,以解决农村生活能源问题,以便能确实有效地进行封山育林;通过利用地下水、建立地头水柜等方式来治理干旱,治理水土流失;25º以上坡耕地实行退耕还林,25º以下坡耕地要砌墙保土、坡改梯。
2-1农林产品提供功能区
2-1-1融水-融安-柳城岩溶峰林谷地农林产品提供功能区
该区面积2697km2,范围包括柳城县六塘镇、马山乡、寨隆镇、冲脉镇、古砦乡东部和西部、沙浦镇、大埔镇、龙头镇,柳江县流山镇,融安县潭头乡、大良镇西部、浮石镇南部,融水县和睦镇、永乐乡中部和东部、融水镇南部,人口41.72万人,柳城县城和融水县城分布于该区。该区地貌主要为岩溶峰丛峰林谷地,峰丛峰林海拔500~700m,还有丘陵和台地;谷地宽广平坦,耕地连片。龙江在南部由西向东穿过,融江由南向北。土壤的类型主要有红壤土、水稻土、石灰岩土,还有硅质土。石山地的原生植被类型为中亚热带石灰岩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现已遭到严重破坏,现存植被主要为稀疏的藤灌丛和灌草丛;谷地和台地的植被主要为农田植被,以水稻、油菜和甘蔗为主;丘陵区的植被主要为马尾松林和果林。
该区生态环境主要问题是:沿江分布的耕地、城镇和村庄易受洪灾;石山的森林覆盖率低,石漠化面积大,干旱严重。
生态建设规划的主要方向和措施:保护基本农田,建设生态农业,发展大面积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生产;建设防洪堤,防治洪灾;推广“养殖-沼气-种植”生态农业;通过封山育林和人工造林相结合的措施来治理石漠化土地,努力提高石山的森林覆盖率;在柳城和融水县城建设生态城市。
2-1-2鹿寨-柳江丘陵农林产品提供功能区
该区面积4579km2,范围包括柳州市市辖区的太阳村镇、白露街道办事处、洛埠镇、长塘镇、沙塘镇、石碑坪镇,柳江县洛满镇东部、成团镇、进德镇北部、拉堡镇、里雍镇、白沙乡,柳城县东泉镇,鹿寨县江口乡、雒容镇、导江乡、鹿寨镇、四排乡、寨沙镇西部、黄冕乡西南部、平山镇南部、中渡镇南部,人口82.90万人,鹿寨县城位于该区。该区地貌主要有丘陵、平原,丘陵海拔200~350m。区内土壤主要为红壤、水稻土,还有少量石灰岩土。农田植被主要为水稻、玉米、甘蔗,丘陵植被主要为马尾松林和柑、橙、柚等果林。
该区生态环境主要问题是:由于在丘陵开垦为旱地或全垦种果而产生水土流失;鹿寨县城常有洪灾,部分地区石漠化较为严重。
生态建设规划的主要方向和措施: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提高耕地质量和防洪抗旱能力;强化基本农田的管理,杜绝乱占耕地的现象发生;在丘陵大力发展经济林和果林;采用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防洪;尽快把鹿寨县城建设成为生态县城。
3-1中心城市功能区
3-1-1 柳州中心城市功能区
该区面积280km2,范围包括现状建成区及规划建设用地(含中心区、柳东新区和柳江县城),是柳州市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区内为平原,有柳江穿过。区内有雀儿山公园、马鹿山公园、柳侯公园、蟠龙公园、鹅山公园、马鞍山公园、箭盘山公园、龙潭公园。2007年建成区面积159.11 km2,人口101.84万人。
本区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大气污染较为严重;城市污水排放系统尚未完善,污水处理能力不足;雨季常有洪灾。
生态建设规划的主要方向和措施:根据生态市建设规划要求,调整、协调各行业、各区产业发展规划,优化工业结构和布局,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环保产业,建设与现代工业城市相适应的城市社会系统、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大力发展汽车、机械、有色和黑色冶炼及其加工业、日用化工、化工等重点产业,优化资源配置,发展循环经济,搞好节能减排工作,提高经济效益,建设生态城市;着力发展商业贸易、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大力开展生态文化教育,积极推进生态小区建设,建设生态工业园,推广清洁生产;加速建设城市基础设施,搞好城市水污染治理、生活垃圾处理和城市交通污染防治解决污染问题;完善城市规划,注意城市发展与外围景观的协调及与现代工业城市要求的协调;防治洪灾。
4.3.2柳州生态市建设经济区划
从区域生态经济空间上看,整个柳州市域可分为两个生态经济区——以柳州市区为中心的柳南生态工业经济区和以融安、融水为中心的柳北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经济区。
(1)柳南生态工业经济区
以柳州市区为中心,包括鹿寨县、柳江县、柳城县。区内城镇比较密布,具有良好的城市基础设施、经济基础、文化教育设施、科技人才储备;汇集了湘桂、黔桂和枝柳铁路,和桂柳、南柳、宜柳高速公路,交通十分便利;拥有汽车、机械、冶金、制糖、造纸、化工、建材和日化八大支柱产业,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良性运行机制初步建立。但是,区内是以资源型、初加工型产业占主导地位,冶金、制糖、造纸等原材料加工工业所占份额大,汽车、机械、冶金三大支柱产业产值占柳州市工业比重过大,轻工业比重小,工业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链不长、生产方式较为粗放等状况依然存在。近年来,本区第二产业比例加大及其快速增长,使得城市经济发展对资源和能源的依赖程度加深,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任务发展,必须大力发展生态工业。
(2)柳北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经济区
以融安-融水城镇带为中心,以枝柳铁路为轴心,包括融水、融安、三江等三县,枝柳线、柳江、和209国道贯穿本区。该区为原柳州地区所属管辖,高山林立,地形起伏,森林植被发育、生态环境良好、民族风情浓郁,为柳州市的水源保护区,有较好的生态农业基础和生态旅游基础,但工业发展较为落后,适宜发展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
5 柳州生态市建设的主要任务
5.1 建设优良的生态经济体系
5.1.1 构建循环经济型工业
1)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工业园区布局,推动工业产业集约发展。坚持优化布局,发挥聚集效应,引导生产要素向优势区域、产业和园区转移,逐步形成以阳和工业新区、高新区官塘创业园为龙头,以县(区)工业集中区为基地的工业园区群。
2)加强自主创新,加快技术改造,提升大中型企业的现代化水平。加快更新改造企业的设备,提高加工制造技术水平,鼓励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
3)加强节能减排,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钢铁、化工、有色冶炼、建材、制糖、电力等主要工业行业重点开发资源深加工、产业链接、能量梯级利用、工业废弃物零排放等技术,积聚形成一批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提高工业废渣、废水、废气、废热的综合利用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努力探索一条资源综合利用率高,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通过深化改革,健全有利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体制和政策环境,自觉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加大执法监督检查的力度,逐步将发展循环经济纳入法制化轨道。
4)加快科技创新步伐。鼓励和支持企业设立国家级、自治区级技术开发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工程技术中心、研发中心或行业、区域技术研发中心。建立面向西部新型制造业基地的技术创新体系,充分发挥科技管理部门和专利事务所等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生产企业之间的联结作用。
5)加强项目策划和建设,培育工业新增长点。依托柳州现有产业和工业区,围绕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中的龙头骨干企业,按照专业分工协作和规模经济发展需要,构建“大项目——产业链——产业群——产业基地”的工业发展格局。建立自然资源与环境有偿使用机制,降低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制造业比重,做好节水、节能工作,推行清洁生产,大力发展自然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生态工业模式。
6)大力发展县域工业,加强乡镇企业建设规划布局和技术改造。充分利用柳州市区的辐射作用和现有工业基础、合理规划和布局各县(区)乡镇企业,把乡镇企业的发展与农业产业化建设、城镇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
7)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引进,实施“人才小高地”建设。充分利用国内外的优秀人才资源,建立高层次科技人才资源信息库,鼓励企业采用岗位聘用、项目聘用、任务聘用等灵活方式,引进高层次人才。强化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鼓励高等院校参与合作,加强对农民进行科技普及和实用技术的教育。
8)推进机制创新。进一步深化企业改革,实现制度创新。对国有企业,按照“产权主体多元化”的要求进行股份制改革,以多种形式逐步打造成一批竞争力强的企业集团。
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建立多层次再就业服务系统,形成再就业服务中心和企业安置机构并存的全方位再就业服务网络。设立失业救济保险基金,为企业改革、改制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
9)优化工业发展环境。加快能源、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进一步完善物流基础设施,提高现代物流管理水平。多途径筹集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建立银企信息交流平台,推动银企诚信合作,不断扩大金融机构对工业发展的信贷量,扶持企业技术改造、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等。
到2020年末,工业生产单位GDP能耗要由2010年的1.04吨标煤降至0.9吨标煤以下、单位工业增加值新鲜水耗由2010年的22立方米降至20立方米以下、工业用水重复率达到80%以上、工业固体废弃物处置利用率90%以上、二氧化硫排放强度<5.0千克/万元GDP,化学需氧量排放强度<4.0千克/万元GDP,应当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企业通过验收的比例达100%。
5.1.2 大力发展生态效益型特色农业
1)着力巩固农业基础地位,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点抓好蔗糖、桑蚕、水果、蔬菜、茶叶等重点产业的发展,推进甘蔗及其它农作物的集约化生产。积极引进和培育茶叶、桑蚕、水果等农产品深加工企业,提高产业化水平。
切实加大养殖业扶持力度,大力发展生猪、肉牛和水产养殖,着重扶持一批养殖大户,引进和培育一批养殖龙头企业,打造农业发展新支柱。
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农村基础建设,重点抓好通乡、通村、通屯公路和农村饮水安全、沼气池、卫生改厕、水库除险加固、茅草房改造等项目建设,切实改变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2)优化生态农业发展布局
柳州市农业(种植业)可划分为城市周边农业区、丘陵缓坡平原农业区和山区生态农业区等三个区。
城市周边农业区包括四个城区和柳东新区的农业乡镇和柳江、柳城、鹿寨县靠近市区附近的个别乡镇。其主要任务是:以发展蔬菜、花卉和瓜果等园艺作物为主,为城市居民提供蔬菜、养殖和食品加工等农副产品,提供观光休闲农业生态产品。
丘陵缓坡平原农业区包括柳江、柳城、鹿寨大部分乡镇和融安、融水县城附近的乡镇。其主要任务是:开展水稻、甘蔗、特色水果、蔬菜、桑蚕、药用作物种植以及畜禽养殖,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及其加工业、搞好农产品流通业,配套发展观光农业,提供粮食、水果等农副产品,为龙头企业提供加工的原材料;大力推广沼气池建设,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建立适合于丘陵缓坡平原的多种生产加工模式。
山区生态农业区包括柳江、柳城、鹿寨县的个别山区乡镇,融安、融水绝大部分乡镇和三江县全部。其主要任务是:重点发展茶叶、特色水果、食用菌、药用作物、反季节作物、竹笋和野生蔬菜,大力发展畜牧圈养(奶牛、肉牛和山羊)等,为市民提供天然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以及牛、羊等畜产品。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和民俗风情观光旅游农业,建立适合于山区分层利用山地的立体种植、养殖生产模式。
3)加强生态农业建设
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主动适应国内外市场尤其是东盟市场的需求,提高农产品的品质与质量,加快引进、选育和推广优良品种,优先发展具有一定种植条件,有明显区域优势和特色的农产品,开发高附加值的名优特产品,增强农产品国际竞争力。
完善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逐步建立产、销、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化体系和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联结机制,延长产业链,促进农民增收、产业发展。加大政策倾斜力度,重点投入和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竞争力的农业产业,培育自己的龙头企业。
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积极开展小城镇建设,进一步推动城市化进程。充分利用柳州的旅游资源优势发展现代城郊生态农业和旅游观光农业,使农业生产向非农业生产转变,促进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不断增加农民的非农业收入。
因地制宜,利用当地气候条件发展特色农业。北部融安、融水、三江县山区海拔高、气温低、湿润、无霜期短。由于山上、山下温差大,利于就地发展立体种植、养殖和反季节种植,发展局域特色农业,尤其是反季节蔬菜、土特产和中药材生产;南部地区柳江、柳城、鹿寨县和四城区气温较高,阳光充足,无霜期长,适宜甘蔗、水果的种植。
大力加强科学技术研究,培育新的优质农作物品种,探索先进种养殖技术,大力推广使用生物有机肥和生物农药,寻找防治病虫害的安全方法;加强农民的农业科技普及和养殖种植技术的教育,使之具有科学种田和科技致富的本领。
至2010年,农民年人均收入由2007年的3497元/人提高到4000元/人;到2020年,确保农民人均年收入达到9188元。
5.1.3 加快发展生态友好型服务业
总体目标:坚持市场化、产业化和社会化方向,进一步促进服务业扩大开放,扩大对外贸易规模,优化结构,加快发展商贸、物流、旅游、金融、信息等服务业,稳步发展房地产等行业,全面提高服务业现代化水平。
1)加快发展商贸流通业
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全面提升传统服务业,大力培育新兴服务业,大力发展连锁经营。加快农村商品流通体系建设,促进农产品流通。
2)积极推进现代物流业
大力发展现代化运输和现代物流业,大力发展廉价快捷的城市公交系统,推广应用新型清洁交通运输工具,改善农村交通条件;建立健全物流业管理制度,建立适应柳州市现代化物流服务体系。
3)积极发展特色旅游业
积极推进旅游产业化发展,组建柳州旅游产业集团公司,打造“风情柳州”、“百里柳江”旅游品牌;大力扶持和发展县域旅游业。深入挖掘少数民族风情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加快城市休闲度假旅游项目建设。积极开展创建“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活动,大力开发休闲观光农业生态旅游产品,建设环都市农业休闲观光旅游圈。构建与桂林市融会贯通的大旅游圈,实施跨省区域旅游协作。
4)推进新型服务业
加快各类生产性服务业和中介服务业发展步伐,促进服务业与工农业的配套、融合,增强城市的产业服务功能。积极发展科技、教育、文化、医疗等现代服务业,不断壮大社区服务、社会化养老和物业管理等新兴服务业。重点发展研发设计与技术检验服务、工业信息服务、经营组织服务、人才培训、会计审计、管理咨询、工程咨询,不断完善与工业发展相适应的配套服务体系。加快信用体系建设,支持银行、保险等各类金融机构的产品开发和业务拓展,打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5.2 建设可持续利用的资源保障体系
5.2.1 水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
1)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与管理,尤其要加强对柳州市第二饮用水水源——鹿寨古赏河的保护;加大水利工程设施建设,提高水资源的调蓄能力。根据水环境功能分区和水质目标,实施污染物容量总量控制;严格按照《柳州市水环境功能区划》要求,对水资源实施科学管理。
2)加强水环境质量监测和重点污染源的监测,强化水环境的监督管理,抓住产业结构、工业布局调整及优化的契机,大力推广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排污量。对工业污染源严格执行排污申报制度及排污许可证制度,坚决取缔市区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内的排污口,完成环岛截留或沿江截污工程。
3)加大重点污染行业和重点污染源的整治力度,加快龙泉山污水处理厂、白沙污水处理厂、阳和污水处理厂、沙塘污水处理厂、拉堡污水处理厂的建设以及各县城污水处理厂建设,完善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及小区分散式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对在达标排放情况下也不能满足当地水环境容量需要的,必须根据水环境容量和总量分配结果进行削减。
4)加强和规范排污管理,严禁任何单位向溶洞、漏斗、落水洞排放废(污)水和废物,废水排放必须达到国家允许的排放标准,渣、料的堆存必须有严格的防渗设施和应急预案。
到2020年,市区主要河流和水库水质进一步好转,饮用水水源保护河段水质要达到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的Ⅱ类标准,工业用水重复率达到80%以上,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在0.55以上。
5.2.2 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
加强耕地保护,稳定农业种植面积,到2010年,确保受保护区占国土面积达到17.75%以上。搞好石山绿化或生态恢复,加大石漠化生态治理力度,到2020年,使受保护区占国土面积达18.1%。
1)做好土地规划工作
搞好土地规划和土地整理,充分挖掘现有非农业建设用地的潜力,合理安排各项用地,有效调整土地供求关系,节约土地资源,并加强耕地保护,严格控制占用基本农田。
2)充分挖掘现有用地潜力,提高用地效益
柳州市现有耕地和林地中有较大面积的中、低产田和中低产林地。为充分挖掘这些土地的潜力,要加快对这些中低产土地进行改造,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益。
3)增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科学使用土地
对建成区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降低工业用地的比例,特别是控制Ⅱ、Ⅲ类污染工业用地的规模,改善城区及周边地区的土壤生态环境。
增加林地面积,提高森林覆盖率,增强山地丘陵地区水源涵养能力和水土保持能力,以减少自然灾害,改善生态环境。
在农业种植区,实行轮种、套种和立体种植,增施有机肥特别是生物有机肥,以改善土地质量,调节土地养分平衡。合理利用城市污水处理厂剩余污泥、糖厂污泥。
5.2.3 森林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
总体目标是:到2010年,柳州市森林覆盖率达到59.8%。至2020年末,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60%,
1)确定森林资源保护的基本策略
大力实施分类经营,采取以工补农、加大投入等手段,稳定公益林建设,有计划地改造低产林和疏残林,改善林份质量,调整林种结构,扩大经济林种植面积,提高商业林的发展水平。
大力发展以防护林、特用风景林为主的公益生态林,以地方名特优林副产品为主的经济果木林、纤维材林、工业原料林、特种用材林为主。加速实施绿色工程和绿色通道工程,做好陡坡地的退耕还林和石漠化治理工作,建设完善的生态林业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
2)搞好森林发展布局、建设和管护,促进林业产业发展
实施森林分类经营,对公益林和商品林采取不同的管理政策和经营措施。公益林主要布设在对柳州市生态环境起重要作用或生态位置重要的区域。要以封山育林为主,人工造林为辅,抓好石漠化治理工程、珠江防护林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项目,发展森林生态旅游、松香及其它林副产品深加工工业,在对森林资源发展和严格保护的前提下进行合理开发利用。
加大措施培育林产龙头企业,对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方向的林产企业给予技术改造、产品研发或其它建设资金补助等政策扶持,有效发挥龙头带动效应,促进原材料基地发展和森林资源培育,推动以竹林资源、杉木林资源、油茶资源、良种桉速丰林资源、松树林资源为原料的林产工业发展以及森林旅游业、花卉产业、名特优新经济林产业的集约经营,加快林业产业化步伐。
搞好桂中森林重点火险区综合治理、森林病虫害防治、生态公益林管护、自然保护区及森林公园建设、森林资源保护管理中心基础设施建设和林业信息化建设,不断完善柳州市林业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柳州林业经济发展服务电子商务平台,实现工、贸企业信息化和林产品流通主要环节信息化。
5.2.4 矿产资源的保护和综合利用
1)提高矿产资源勘查的程度,加大资源勘查的投资,弄清柳州矿产资源的储量,保持矿产资源开采总量与全市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水平相适应,引导矿山进行合理、有序开采。鼓励进行商业性勘查,提高金矿、铁矿、铅锌矿、铜锡矿和水泥灰岩、砖瓦页岩等矿产资源需求的保证程度。
2)关闭高污染、高能耗的矿山企业;凡在已经查明资源储量的大、中、小型矿区内探矿采矿,都必须符合国家最低开采规模的要求;现有矿山未达到规模的,必须通过调整改造逐步达到要求,使其生产达到规模化、管理规范化。
3)改变矿产资源粗放经营的现状,引导矿山企业采用先进采矿技术、方法和设备,鼓励矿山企业研究开发难选冶矿石利用技术及节能降耗技术,增加矿产品加工的科技含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4)坚持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并重,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加强矿山地质环境的保护与恢复治理,建立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对矿山地质环境进行动态监测,建立矿山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禁止矿山废水、废气、废渣的无序排放,依法做好矿区的水土保持和土地复垦。
5)做到合理规划,严格执法,加强监管。新建矿山必须严格准入条件,矿山建设工程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工程必须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严禁在交通干线和居民区可视范围开采矿山。
5.2.5 生物资源保护
1) 积极开展自然保护区的科学考察、确权划界工作,编制各保护区的建设规划,进一步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建立健全自然保护区监管体系,迅速提高自然保护区珍稀濒危物种保护水平。
2) 积极开展柳城县“四十八弄自然保护区”的申报工作,力争把“四十八弄”建成沙埔水库水源林保护区。
3) 对生活在生态保护核心区中的少量居民组织生态移民,保证核心区中生态环境的原始性;对缓冲区中的居民要大力发展经济果木林和畜禽养殖,解决好因禁伐、限伐所带来的经济影响。
4) 在保护与拓展生物多样性的同时,要加强生态防范意识,严防外来种群对本地种群的侵蚀。
5) 控制捕捞强度,规范捕捞行为;积极有效地开展资源增殖活动和自然水域生态恢复重建工作;及时处理渔业水域污染事件;严格涉渔工程项目审批制度;建立水生生物资源与生态补偿制度;开展渔业资源增殖养护区、渔业种质资源保护区和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论证及建设。
在建设规划期内,全面扭转柳州市生物资源退化的趋势,在特殊生态功能区和物种丰富区建设自然保护区和生态示范区,使柳州市生物多样性和珍稀濒危物种得到有效保护。
5.2.6 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
主要目标:大力推广使用燃气、电力和生物质能能源,提高清洁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例。农村生态能源建设工作的着力点由过去注重沼气池建设速度、数量转变为抓管理和抓服务,提高农村生态能源建设的综合效益。到2010年,全市沼气池数量累计达到25万座左右,沼气入户率争取达到50%左右。
1)合理调整能源结构,增加水电在能源结构中的比例,把工业用煤比例由2007年的67%降到50%以下。
2)提高企业生产技术,改进生产工艺,搞好节能降耗。
3)在企业推广清洁生产,以确保柳州生态市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
4)逐步建立、实施清洁能源政策。
5)完善推广清洁能源的保障措施。
5.3 加强环境污染综合防治,建设山川秀美的生态环境体系
总体目标:至2020年末,城市空气质量有明显改善,二氧化硫排放强度<5.0千克/万元GDP,化学需氧量排放强度<4.0千克/万元GDP,县城及以上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85%以上,工业用水重复率80%以上,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和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均达到90%以上,城市空气环境质量、噪声环境质量以及水环境质量完全达到功能区标准,环保投资占GDP的比重达到3.5%以上,公众对环境的满意率达到90%以上。
(1)开展“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活动
在继续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工作的同时,编制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建立健全的相应工作机制,积极开展“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工作。编制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开展“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城市”创建活动。
(2)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实施循环经济示范试点项目
重点抓好重点企业清洁生产审计和清洁生产示范试点,以点带面,推动全市清洁生产工作;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推广实用的资源综合利用技术;鼓励研发“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科学技术,逐步淘汰资源消耗大,工艺、产品能耗高的落后技术,并尽快实施柳州钢铁(集团)公司等循环经济建设项目。
(3)加强污水处理和面源污染防治工作,搞好重点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
加强县城及市区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工作,搞好农村面源污染防治,根据水环境功能区划要求,重点进行柳江河饮用水保护河段和柳城、鹿寨、三江、融水、融安等5个县的县城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各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的保护,确保城镇饮用水源水质达到国家规定的饮用水源水质要求。
(4)加强大气污染防治,进一步改善空气质量
进一步加大空气污染综合整治力度,重点加强二氧化硫和酸雨污染综合整治。要通过实施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控制及排污许可证制度、淘汰不符合国家要求的燃煤锅炉、加强机动车尾气治理、推广清洁能源等措施,削减大气污染物排放量,使降水pH值年均值、酸雨频率、空气质量达到相应环保要求。
(5)加强噪声综合整治,有效解决噪声扰民问题
重点加强中小娱乐场所扰民噪声综合整治;严把项目环保审批关,加强项目环保设施“三同时”管理,大力推广使用先进的噪声控制技术、噪声控制设备,减轻噪声污染;加强建筑施工噪声管理,大力推广使用先进的建筑施工工艺和低噪声设备,严格控制建筑施工时间,减少建筑设施噪声污染;加强交通干线的车辆噪声治理,推广使用低噪声的路面材料和低噪声喇叭,巩固、扩大机动车禁鸣区域;拓宽交通主干道,在必要路段设置隔声屏障,提高城市环境噪声达标区覆盖率。
(6)加强危险废物的管理和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
重点加强危险废物和医疗垃圾集中处理设施的建设与运行管理,提高焚烧工艺尾气处理程度、填埋工艺防渗技术含量及其渗滤液处理水平;逐步实施县城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工程,提高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率,对城镇垃圾处理场进行相应改造,提高生活垃圾处理能力;大力推进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对重点产生行业实行清洁生产审计,从源头减少固体废物产生;重点提高粉煤灰、炉渣、冶炼废渣、尾矿等的固体废弃物的回收和循环利用,积极推进秸秆、畜禽粪便等农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加强对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剩余污泥、糖厂污泥的资源化利用。
(7)严格环境执法,提高环境管理水平
进一步加强环境管理综合协调工作,全面推进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和许可证制度,对化学需氧量(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二氧化硫)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全面推行规划环评和重大决策环评,将预防为主的方针落实到发展规划与决策阶段;严格环保执法,加大对违法排污企业的打击力度,对不能达到排放标准或者超过核定排放总量的单位,依法强制限期治理;对严重污染环境的企业,实行限产或者停产治理,逾期未完成治理任务的企业依法责令停业或者关闭。
(8)提高环保科研水平,大力发展环保产业
充分发挥环境保护科技专家的咨询和技术支持作用;开展循环经济、环境容量与生态环境承载力等的研究;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以及生态治污、生态修复、废(污)水及污泥处理等重大关键技术的科技攻关、技术开发和工程应用;建立污染治理设施营运市场化运作机制,加快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的企业化改革进程,大力发展环保产业。
(9)加强环境保护宣传,提高公众环境意识
大力开展环保宣传,面向全社会、特别是面向基层和青少年大力开展环保宣传,增强公众的环境意识;加强各级党政领导干部的环境保护知识普及,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提高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综合决策能力等内容纳入干部培训计划;及时公开曝光环境违法案件,充分发挥舆论引导和监督作用。
5.4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的人居环境体系
5.4.1 稳定人口低生育水平
至2020年工作目标:加强人口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搞好计划生育宣传,抓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工作,提高对人口问题的宏观调控能力,构建适合“和谐柳州”的人口发展态势。
1)加强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提高人口宏观调控能力。柳州市人口基数较大,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大,按照增长规律控制人口数量,努力提高人口素质。
2)进一步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努力构建新型生育文化理论指导体系,全面开展“关爱女孩行动”,积极营造“婚育新风进万家”大环境。
3)全面推进计划生育依法行政,以《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等法律法规为准则,强化计划生育行政执法监督;农村继续实施计划生育村务公开。
4)深入开展计划生育服务,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和育龄人群生殖健康水平。加强社区计划生育服务功能建设,实施避孕节育优质服务、出生缺陷干预和生殖道感染干预“三大工程”,坚决制止非法鉴定胎儿性别和选择性别终止妊娠的行为。
5)加快人口与计划生育信息化建设,提高其管理与服务工作水平。建立健全全市人口计生资源网和信息交换平台,着力推进乡、村(社区)人口与计生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和已婚育龄妇女生殖健康数字计生信息平台建设,促进并提高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水平。
5.4.2 优化城市功能区域布局
目标:以城市规模和功能定位为基础,围绕柳州的战略重点和发展方向,构建合理的城市布局。要充分挖掘城市文化内涵,打造工业名城、历史名城、文化名城、旅游名城,建设“生态工业柳州,宜居创业城市”。
1、市区定位为:西南地区的交通枢纽,生态工业城市和宜居创业城市
市区城市总体布局:根据柳州市大气环境和水环境容量研究结果,结合柳州市地形地貌特征(山体南北展布、柳江北西-南东展布),柳州市区建设规划应调整、整合旧城区,向东南方向布局新城区,构建城市整体结构框架――城市中心+中心城区+外围组团。城市建设拟适当增加建筑物的体量和高度,同时增加建筑物间距,避免道路沿线密集建筑分布,改善城市大气流通性。
卫星中心城市:柳州市社会经济发展次中心城市有鹿寨县和融安县。
——鹿寨县城的城市定位为:柳州市重要卫星城市、广西的化肥工业基地及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工业贸易型城市。
——融安县城的城市定位为:柳州市北部的中心城市,以农林加工为主的商贸型城市。
2、县域中心城市和中心镇定位:融水、三江、柳江和柳城四县中心城市,通过规划建设逐步构筑层次分明、布局合理、规模适度、特色鲜明、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形成以柳州为中心的桂中生态城镇群体系。
县域城镇规划建设布局:通过改善一批重点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和市政设施,增强对人流、物流、信息流的集聚与吸引能力,并对周边乡镇产生带动作用和示范作用。根据柳州市域小城镇的发展现状和经济实力,每个县、区拟选择1个重点镇优先发展,包括:和睦镇、浮石镇、丹洲镇、大良镇、穿山镇、百朋镇、洛满镇、沙埔镇、东泉镇、六塘镇和雒容镇。
5.4.3 城市生态小区建设
目标:城市公共绿地面积在2010年达到人均10m2,2020年达到人均11m2以上,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1)加强城市绿化建设,对城市居民小区进行绿色空间设计。适当提高生物多样性。
2)重视节能设计。结合小区开发,统一安装太阳能热水器,充分利用太阳能以节省能源。推广使用空心砖等技术措施,倡导小区建筑立体绿化,削减城市热岛效应。
3)加强生态小区道路与居住环境设计。建立人车分流的生态小区道路系统;小区路网设计采取曲和折的线型。
4)搞好垃圾收集。小区内的生活垃圾拟采取分类收集,以便环卫部门统一收集和清运。对有毒有害危险固体废弃物,统一回收后送危险固体废弃物处理中心处置。
5)搞好生活污水处理与中水回用。在因城市排水系统尚未健全而生活污水直排河道的小区建立小型污水处理站,处理出水部分回用于小区绿地和景观水体,剩余出水排放河道,以减少水环境污染,节约水资源。
5.4.4 生态县建设
目标:到2020年,全市各县(区)全部达到生态县建设要求。
1)统一思想认识,切实加强领导。广泛开展各类创建活动,建立有效的公众参与机制,营造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社会环境。要建立生态县建设领导负责制、任期目标责任制,实行“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层层落实领导责任。
2)科学编制规划,严格组织实施。从本地、本部门的实际出发,正确处理县域经济与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社会民生间的关系,科学编制生态建设规划。积极发挥规划的主导作用,稳步、健康推进县域生态建设。
3)采取有效措施,大力发展生态经济。要搞好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布局,立足本地资源和社会经济状况,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大力发展生态工业、生态农(林)业和生态旅游,做大做强种植养殖业及其加工业;鼓励富余农村劳动力就地创业,发展乡镇企业,推动城镇化建设工作。
4)强化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引导企业增加环保投入,提高污染防治能力,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实施节能降耗和减排,提高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切实提高生态县建设的生态环境保护水平。
5)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着力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困难和问题;优先发展教育,加快推进职业教育;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推进统筹城乡就业,健全覆盖城乡劳动者的就业管理服务体系,加大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和转移就业工作力度;规范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积极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继续推进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不断提高财政补助水平。
5.5 建设体现现代文明的生态文化体系
5.5.1 培育生态文明观
目标:提高公众的生态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为生态文明观的培育创造良好环境。
1)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的硬件建设,提高宣传教育普及率。充分利用柳州市已有自然资源,建设生态环境教育基地,为各级组织进行生态科普教育提供支持;加快对博物馆、图书馆、影剧院、文化站等文化、教育基础设施的建设,着力发展文化产业。
2)以创建绿色学校、绿色饭店、绿色社区、绿色家庭、绿色医院、环境友好型企业等为契机,掀起“绿色系列”单位创建浪潮,使生态文明建设深入人心。
3)在各级党校设立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课程,或者开设环境保护专题讲座,通过组织政府各部门领导、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参加各种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培训班、研讨会或进行实地考察,使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成为政府决策和企业行为的自觉行动。
4)加强生态文明宣传,培育公众生态环境意识,树立生态价值观、生态伦理观。积极开展群众性生态科普教育活动,在全体公民中进行可持续发展观的教育。
5.5.2 树立绿色生产观
目标:确保2010年应当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企业通过验收的比例达到50%,2020年达到100%。
1)改善企业环境。通过美化企业的生活工作环境,为员工创造一个舒适和谐的劳动空间,提高工作效率,提高企业的知名度。
①保持劳动场所空气新鲜、透光明亮、减少噪声等。
②增加厂区绿树和草坪的种植面积,保持厂区内清洁卫生,对生活垃圾和生产的固体废弃物进行分类收集,以增强企业员工的环保意识。
2)充分利用社会力量进行环保技术创新,企业必须实施环境污染防治;大力开展废旧物资的回收利用,鼓励资源再生的技术研究;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工业,全面提高资源利用率,并通过产业调整,鼓励和扶持高附加值、少污染的高新技术产业和环保产业;积极引进、消化和吸收国外先进环保技术。
3)建立和健全企业环境管理制度,为生态企业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持。
① 增强企业在环境方面的认识,确立企业环境方针。企业应承担对污染防治和持续改进的承诺,并使全体员工全面理解其要求和意义。
② 在企业最高管理层即董事会中设置专职环保董事,负责处理环境事务;按照ISO14000标准要求设立环境管理者代表,负责企业环境管理体系的实施。
③ 积极参加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确保生产中最优化节约原料和能源,减少废弃物排放,并以此消除国际贸易中的绿色壁垒,增强企业竞争力。
④ 为企业实施生态管理、发展循环经济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确保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约束在生态环境允许的规定内,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4)企业必须保持一定比例的生态环境投入,鼓励企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提高企业污染防治的能力和水平,使企业朝着集约化和生态化相统一的方向发展。
5)树立企业生态价值观,使企业生产从高污染、高能耗物耗向无污染、低能耗物耗的绿色生态模式转型,积极培育、发展企业生态文化。
6)树立企业绿色形象,企业要在名称、品牌、标语等上面打上生态标志;在企业建筑外观、办公用品、交通工具、衣着制服、产品包装、广告展示设计时要进行生态宣传,展示企业独特的生态文化形象和观念。
5.5.3 倡导绿色消费观
加大“节约用水”、“节约用电”和“水资源循环使用”的宣传力度;坚决抵制并杜绝一次性用品,大力推广可循环使用的物品;重视产品的维修而不是替代,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提倡使用生态建筑,用环保材料进行适度装修;搞好资源共享和信息共享,推广政府部门无纸办公,提倡乘坐便捷公共交通工具;倡导二手物品交换,定期将废旧物品拿出来交换或出售。各地应建立相应的“生态跳骚市场”,搭建生态交换平台。
5.5.4 开发和丰富生态文化产品
1)充分利用艺术学校、艺术馆和专业剧团的人才优势,依托柳州民族民间文化的丰富资源,经常举办具有生态保护主题的大型活动。积极发展广场生态文化、社区生态文化、农村生态文化、校园生态文化、企业生态文化、家庭生态文化,不断提高全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2)打造文化旅游线路,大力建设“文物考察一日游”特色项目。结合生态文化产业建设,做好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工作,将古民居群保护等特色项目与壮、侗、苗、瑶等民族生态文化有机结合起来。
3)把传媒与生态文化有机结合,充分发挥艺术精品的市场效能,弘扬具有柳州特色的生态文化,丰富生态文化产品;加大对舞台艺术精品进行深度开发,并向国际国内演出市场推出。
5.6 建设科学、高效、稳定的能力保障体系
5.6.1 增强科技创新和支撑能力
主要目标:基本建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大力扶持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产品,企业核心竞争力得到进一步加强。
1)增加政府对科技的投入,提高科技经费占GDP的比重;优先培育与扶持环保产业,加大对环保技术产业的扶持力度,重点支持循环经济、节能减排、环境保护中的科技项目,支持和培育环保产业的发展。
2)建立生态环境保护技术孵化机制,大力培育和发展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组织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通过产学研合作形式,加强生态市建设中关键技术的攻关、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积极推动节能减排应用技术推广,推动生态工业和生态农业的快速发展;建立优惠政策,吸引海外留学人员、国内科技工作者来柳州创业,为他们来柳州创业提供“绿色政策”。
3)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运行机制,在全市范围内营造科技创新氛围,加大科技创新奖励力度。
4)充分发挥科学技术普及在生态市建设中的宣传、教育作用,建设一批生态建设科普示范基地;积极鼓励各社会团体、媒体、研究机构、社区和居民积极参与生态市建设规划的决策和管理,对政府重大决定举行新闻发布会,对涉及社会民生的决策实行公众听证。
5.6.2 优先发展教育
目标: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1)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强义务教育资源整合和布局调整,切实改善农村学校、城市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
2)全面提高普通高中办学质量,增强学校综合实力,推进自治区示范性普通高中建设,加快县域普通高中规模化发展。
3)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职业技术教育层次、扩大职业教育规模,增加成人教育扶持力度,加大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和转移就业工作力度。
4)加强高等院校建设,优化专业结构,积极与区内外高等院校联合办学,培养更多面向柳州支柱产业、主导产业的应用型人才。
5)加大对贫困家庭学生的助学力度。认真贯彻落实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优惠政策,对城市低保家庭接受义务教育学生提供免费教科书、寄宿生生活费补助;资助就读公办高中的家庭贫困学生免交学费;加大对残疾家庭学生的助学力度;落实职业学校学生的资助政策。
5.6.3 建设生态交通网络系统
目标:拓展对外交通,巩固西南交通枢纽地位;大力实施城市公交战略,基本建立安全、价廉、便捷、舒适的公交运输系统,基本完成全市公路网络建设;完善城市外环高速通道,打造立体城市交通体系。
1)建设安全、价廉、便捷、舒适的公交运输系统,市区内逐步建设公交专用道,鼓励市民乘坐公交车;加快高速公路长途客运网络化、中途客运直达化、短途客运公交化、出租车客运规范化进程;以农村公路为依托,建立遍布城乡的客货运输网络。
2)实施以鹧鸪江码头、阳和码头、柳铁东站等为龙头的集装箱运输通道建设,使码头的吞吐能力与航道的通航能力保持同步增长。
3)基本完成柳州高速公路网建设,提高国省干线公路等级,初步实现北部地区干线公路网络化,消灭具备通车条件的乡镇与行政村不通公路现象,确保公路基础设施有效供给总量明显增加、交通质量明显改善。
5.6.4 加强医疗和社会服务建设
目标:完善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继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进一步规范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强五保村、乡镇敬老院和社会福利院建设,建立健全灾害应急救助机制,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1)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责,不断健全政府公共服务制度,完善政府部门工作职能,以提高公共服务质量。
2)加快医疗事业发展,完善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充分发挥社会统筹医疗基金的互济作用,筹集更多资金对农村医疗进行改革,建立健全农村新型医疗制度,保障农民可以享受较好的医疗服务,逐步缓解农民群众看病难问题。
3)建设一批平价医疗服务机构,加强农村药品供应网络建设,为百姓提供费用相对较低的医疗服务。
4)进一步规范健全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努力缓解困难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完善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对象集中供养长效机制,加强五保村、乡镇敬老院和社会福利院建设。建立健全灾害应急救助机制,努力提高灾害救助水平。
5)进一步完善市场就业机制,健全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拓展各种就业形式,加强农民工职业培训,实施“主攻广东、拓展沿海、面向全国”的农村富裕劳动力就业工程;建立健全社会保险基金预警机制、筹措机制和保值增值机制,完善社会救助体系,积极发展社会福利、互助救济、优抚安置、慈善捐赠等事业;搞好法律救助,维护和保障妇女、老人、残疾人、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6)继续加强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的“平安计划”,争取用三年左右的时间,逐步将与各行各业有劳动关系的全市农民工全部纳入工伤保险覆盖的范围。
6 柳州生态市建设重点工程
6.1 生态工业工程
生态工业工程包括节能降耗与减排工程、废气资源化工程、固废废弃物资源化工程和企业搬迁四个方面,目前能够确立的近期和部分中期工程项目见附图五。
到2010年,基本实现下列目标:
① 使柳州市年增加电力18亿千瓦·小时,相当节省60万吨标准煤能量,并回收3.8万吨焦炭粉,使单位GDP能耗降低1.04吨标准煤/万元。
② 每年能节约2100万立方米的水资源,减少约2000万立方米工业废水排放,使柳州市年减少化学需氧量排放0.8万吨,或相当于在2007年基础上减排7.85%的化学需氧量。
③ 柳州市年减少排放二氧化硫5500吨,或相当于在2007年基础上继续减排6.84%的二氧化硫。
6.2 生态农林牧渔业工程
生态农林牧渔业工程包括生态农业富民小康村建设工程、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建设工程、高效肥料开发及示范项目、良种工程、秸秆和畜禽粪便资源综合利用示范项目、名优特经济果木林基地建设工程、速生丰产工业原料林基地建设工程、生态养殖小区建设工程、草食动物舍食圈养工程和水产养殖基地建设。目前,能够初步确立的近期和部分中期工程项目见附图四、附图五。
预计到2010年,基本实现下列目标:
① 通过生态农业富民小康村建设工程,计划新建新农村建设示范村30个左右。要求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产业,建设名优特经济果木林基地,并按, “一池五改”(一池为沼气池,五改为改圈、改厕、改厨、改院和改水)标准、道路硬化、庭院美化等配套,改善农村环境卫生,实现清洁美化,推广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模式,带动养殖业、种植业的发展,使农民增产增收。
② 大力推广使用生物农药和(生物)有机肥,逐步建立绿色和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开发茶叶、特色水果、蔬菜等绿色或有机食品,提高柳州市农产品质量,并创建属于柳州市的绿色食品品牌。
③ 加强秸秆和畜禽粪便资源综合利用,充分利用蔗叶、蔗渣等生产畜禽饲料,发展养殖,并使养殖业畜禽粪便资源化、无害化和还田,改善耕地质量,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减少氮、磷等农业面源污染物的流失。
④ 充分利用山地和洼地、水塘大力发展畜禽养殖、水生养殖,积极推广草食动物圈养,发展山地立体种养,力争在2010年实现肉类总产量38.8万吨、水产品产量7.1万吨,畜牧水产品总产值59.12亿元,使其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7.8%,显著提高农村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⑤ 加大速生丰产工业原料林基地建设,对现有91000公顷一般用材林进行改造,培育大径级用材林为主的速生丰产用材林,并使其达到速生丰产林培育指标。
6.3 生态服务业工程
生态服务业工程包括了生态旅游建设工程、生态文化产业项目、生态科普教育基地建设等。目前,能够确立的近期和部分中期工程项目见附图四、附图五。
通过上述工程项目的实施,预计到2010年末,能基本实现下列目标:
① 通过风景区、景点、旅游度假区和农业生态休闲观光游等生态旅游项目开发,发展第三产业,明显提高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使之大于38%。
② 充分开发利用全市的文化古迹游、历史遗迹游、宗教文化游、民族风情游、民间文化游等生态文化产业项目,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实现农村富裕劳动力逐步向第三产业转移,不断提高城市化水平。
③ 加强生态科普教育基地建设,重视对全民尤其是青年、学生的生态科普教育,提高全民的生态环境意识,积极参与柳州生态市建设。
6.4 资源保护和利用工程
资源保护和利用工程包括供水水源地保护工程、供水工程、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农村节水灌溉工程、耕地保护与整理工程、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工程和农村沼气池建设工程。目前能够确立的近期和部分中期工程项目见附图四、附图五。
预计到2010年前后,基本实现下列目标:
① 结合环境污染综合防治,提高柳江水质,使市区河段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水质达到Ⅱ类水质、市区上游河段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水质达到Ⅲ类水质。
② 加强供水工程建设,增强水资源的调蓄能力,提高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管理和环境预警监控能力,为柳州市区建设城市第二水源,确保柳州市供水安全。
③ 显著改善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质,确保饮用水安全,使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质达标率达到100%。
④ 增加耕地保护与整理面积17443公顷,使耕地保护与整理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百分比提高3.48%,利于农业种植面积持续平衡和稳定全市粮食供应,提高农民收入。
⑤ 新增沼气池4万座,使农村沼气池入户率达到50%左右,推广以沼气为纽带的“猪沼果”等“养殖——沼气——种植”生态模式,带动养殖业、种植业的发展,并显著减少薪材消耗,实现农民增收节支,提高农村清洁能源普及率,改善民居环境和农村环境卫生状况。
⑥ 进一步提高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减轻尾矿等废渣对周边环境的污染。
6.5 环境污染综合防治工程
包括重点流域水污染综合整治工程、城镇污水处理工程、工业废水处理工程、大气环境污染防治工程、城镇垃圾处理工程和固体废物处理工程等。近期和部分中期工程项目见附图四、附图五。
预计到2010年,基本实现下列目标:
① 使柳州市年增加生活污水处理能力14400万立方米、工业废水处理能力3600万立方米,实现年削减化学需氧量量4.5万吨。
② 使柳州市年增加处理废气能力315亿立方米,年削减二氧化硫43400吨,并通过重点污染企业搬迁,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657吨/年,使柳州市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控制在7.18万吨/年以下。
③ 使柳州市年增加城镇生活垃圾处理能力24.12万吨,使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60%。
④ 通过重点流域水污染综合整治工程,实现重点河段截污,减轻柳江等重要河流有机污染,改善柳江等主要河流的水质。
⑤加强对生活污水处理厂剩余污泥、糖厂污泥的处理与综合利用,实现污泥处置率达100%,安全污泥资源化利用率达到60%以上。
6.6 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
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包括了重点公益林保护工程、重要生态功能区保护工程、重点防护林建设、石漠化治理工程、退耕还林工程、水土保持工程、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和矿山生态恢复与地质环境治理工程,目前能够确立的近期和部分中期工程项目附图四、附图五。
预计到2010年,基本实现下列目标:
① 通过绿色通道建设工程、珠防林工程、石漠化治理工程和退耕还林等项目,新增生态公益林面积21771.7公顷,提高公益林占林地面积的比例,改善林种结构。
② 重点实施柳州市区、河流两岸和桂柳、宜柳、雒洛高速公路等主要公路两侧的荒山绿化、石漠化土地的造林绿化,架构以河流、道路为轴线的生态廊道网络,提升河流、道路沿线森林的景观美学价值,使石漠化治理率达到30%以上。
③ 结合退耕还林工程,构建以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林为主体,农田林网、村庄绿化相结合的珠江防护林体系,完成人工造林和封山育林面积3233公顷以上,提高森林水源涵养能力,有效控制水土流失。
④ 实现退耕造林、荒山造林和封山育林8100公顷以上,提高林地质量,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⑤ 通过小流域综合治理,有效控制综合治理区域的水土流失,保护好基本农田,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发展优质水果和名优土特产。
⑥ 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加大森林公园建设力度,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和农村绿化覆盖率,使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59.8%,使市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超过10平方米。
6.7 防灾减灾工程
目前能够确立的近期和部分中期工程项目见附图四、附图五。通过这些工程项目实施,预计到2010年,能显著提高柳州市的水资源调蓄能力和城市防洪能力,大量增加水力电力,使其能满足柳州市未来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用水需求,保证城市饮用水安全,并明显改善柳江等主要河流的水环境状况,尤其是枯水期的水环境质量。
6.8 能力保障工程
能力保障工程包括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体系建设工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工程和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工程。目前能够确立的近期和部分中期工程项目见附图四、附图五。
通过这些工程项目实施,预计到2010年,能显著提高柳州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响应和动物防疫的能力,使其满足全市居民生活需求和食品安全,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7 生态市建设工程投资与效益分析
7.1 工程投资经费概算
柳州生态市建设工程规划近期和中远期重点建设项目共分为8大类,近200个实施工程,总投资初步预算为209.1568亿元,其中,“十一五”投资143.2754亿元,初步确定的中远期投资为65.8814亿元,中远期投资还将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以及生态市建设的需要进行适当修改,以确保柳州生态市建设目标的实现。
生态工业重点工程总投资27.0215亿元,其中,“十一五”投资25.0215亿元,投资主要用于节能改造和废气利用,以大力推进生态工业、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节能减排,以确保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农林牧渔业重点工程总投资11.7950亿元,其中,“十一五”投资4.981亿元,工程投资主要用于加快生态农业发展步伐,快速提高柳州市农林牧渔业的发展质量和发展水平,提高农民致富能力,壮大县域经济,使竹木加工、三木药材加工、养殖产品加工等成为县域特色产业,从而增加地方财政税收,带动县域经济增长;同时,加大农村道路硬化、环境卫生、沼气建设等新农村建设,带动养殖业、种植业的发展,使农民增产增收。
生态服务业重点工程总投资14.57亿元,其中,“十一五”投资8.14亿元,投资主要立足柳州市自身旅游优势,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和生态文化产业,并与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和农产品商品化率提高相融合,实现农村富裕劳动力逐步向第三产业转移,以增加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不断提高城市化水平。
资源保护和利用重点工程投资22.7699亿元,其中,“十一五”期间需要投资12.6551亿元,主要是针对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保护,水资源和土地资源是柳州市可持续发展的物资基础,对其进行保护,并提高其开发利用效率,利于提高农民收入,确保粮食安全、水资源安全和饮用水安全;沼气池重点工程建设既是保护森林项目,也是减少能耗项目,这部分投入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环境污染综合防治工程投资34.8278亿元,其中,“十一五”期间投资33.9112亿元,主要是根据柳州市环境污染状况,重点加强柳江流域水污染综合整治、城镇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处理、大气污染防治、城镇垃圾和工业固废处理,实现固、液、气态污染物的有效防治,确保为人们提供优美的自然环境、生产环境和人居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总投资初步预算4.3964亿元,其中,“十一五”期间投资2.9702亿元,重点用于公益林保护、重要生态功能区保护、重点防护林建设、石漠化综合治理、退耕还林、水土保持、自然保护区建设、矿山生态恢复与地质环境治理,以改善林种结构,提高森林水源涵养能力,有效控制水土流失,保护基本农田,改善生态环境,为野生动物提供安全栖息地。
防灾减灾工程总投资初步预算为93.1452亿元,其中,“十一五”期间投资为55.1654亿元,主要用于水利枢纽和防洪工程建设,以提高柳州市的水资源调蓄能力和城市防洪能力,使其能满足柳州市未来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用水需求,保证城市饮用水安全,改善柳江水环境状况,保证河流沿岸尤其是柳州市城市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能力保障工程的投资预算也达到6310万元,其中,“十一五”期间投资4310万元,主要用于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体系建设工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工程和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工程等。
生态工业工程投资主要用于发展循环经济、实施节能减排,生态农林牧渔业工程的投资主要用于绿色、有机农产品的生产;生态服务重点工程主要是围绕旅游做文章,既改善了生态环境,又增加了旅游收入;资源保护和利用、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项目主要针对自然环境保护,资源的合理利用,是生态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污染综合防治工程能明显提高柳州市的污染防治能力,显著减轻污染物的排放强度,改善区域大气环境质量和水环境质量。
综上所述,本规划投资重点突出,投资方向正确,投资年度分配比例较为合理,符合柳州市社会经济实际和生态市建设需求,投资估算可行。
重点工程项目的资金来源应采取多种方法进行筹措。生态工业的重点项目均以企业筹资为主,政府主要是给予企业一定的优惠政策,辅以适当的资金返还或倾向性贷款;生态农业、生态服务业、水利枢纽工程、资源保护等生产经营性的项目,主要由业主筹集资金,或者通过招投标方式吸引国内外企业的投资,部分项目可借助国家政策性贷款扶持,辅以地方财政资助,或提供无息、低息贷款支持;环境治理工程项目主要由排污企业投资,城市生活污水的处理通过排污收费筹备部分资金;生态保护、防洪工程、能力保障等基础设施和社会保障性项目的建设,应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辅以中央和省级政府的扶持贷款和财政补助,部分项目也可吸纳社会资本入股投资;科教文卫等事业的建设项目一律以地方财政为主,辅以争取国家和省属相关部门提供的补助或专项资金,对部分项目也可以吸纳社会资本投资。
生态市建设一定要拓宽资金筹措渠道,建立灵活的投、融资机制,实现资金投入的多元化、社会化;按照谁投资、谁受益原则,鼓励民间资金和区内外、国外的资本,投资建设、经营各种生态环保重大工程项目,逐渐建立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积极促进各项重点工程产业化、市场化。
要充分用好、用足国家对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各种优惠政策,包括沿海、沿边的优惠政策,西部省份的优惠政策、少数民族的优惠政策等。此外,还要努力争取国内外社会团体、绿色环保组织对生态环境保护工程项目的支持。
在生态环境的建设中,政府所扮演的角色主要是搭好台,各级政府应努力为企业、经营者、投资人或受益者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给予政策扶持。生态工程建设一定要依靠市场运作、社会融资,公共环境污染防治项目建设费用主要由政府投资建设。
7.3 投资效益分析
7.3.1 经济效益
重点工程的实施能直接拉动三产的快速发展,改善三产结构,优化配置各类资源,同时安置大量本地闲置劳动力,实现既增加人民收入,又改善人民生活,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
本规划中,经产业结构调整后节能、节水所增加的经济效益将达到5亿元人民币以上,新建沼气池工程所节省的煤耗价值也将接近1.5亿元(按照每个沼气池体积为10立方米,每年产沼气900立方米计算),新建水利枢纽工程不仅提高了防洪能力,而且年增电量的产值接近5亿元。
随着生态市建设的逐步推进,柳州生态环境将进一步得到改善,环境质量将不断提高,为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创造更好的条件。旅游经济将成为柳州市新的经济增长点。
初步估算,柳州生态市建设达到预期目标以后,建设项目所产生的年经济效益将增加12~15亿元人民币。
7.3.2 环境效益
本规划建设项目的投入把环境防治列为重中之重,到2010年,全市增加森林和绿地面积3.31万公顷,增加供氧能力1214.21万吨,消纳温室气体CO2888.01万吨,提高水资源涵养能力34755立方米。同时,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6.84万吨以上、粉尘2416.81万吨;减少化学需氧量排放达4.61万吨。
生态农业重点工程项目的实施,将大幅度降低化肥和农药的用量,减少氮、磷等污染物的排放,防治面源污染,从而有效保护基本农田,提高农产品质量。
要求城镇生活垃圾实现卫生填埋或通过垃圾中转站收集后,对城市和村镇生活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对危险废物采取集中收集处理。
7.3.3 社会效益
生态市的建设将有效地遏制住人为因素对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或破坏,生态工业和循环经济链的建立将大幅度提高生产过程对资源的使用率和重复利用率。生态保护项目缓解了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矛盾。
生产的扩大和收入的增加将带动更多的农民和市民发展农业产业和城乡经济,使全市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城镇规模和县域经济规模明显壮大。同时,社会保障体系得到逐渐完善、科教文卫事业兴旺发达,民族和睦相处,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通过生态市的建设,将彻底改变以消耗资源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从根本上减轻社会经济发展对资源环境以及生态系统的巨大压力,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社会经济健康的发展、人民收入的大幅度增加将有效减少柳州市贫困家庭的数量,最终实现人与人之和谐发展,人居环境显著改善。
8 柳州生态市建设的保障措施
8.1.1 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由“一把手”挂帅、分管副市长为组长的柳州生态市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对生态市建设工作进行综合协调和监督。各县(区)成立由主管领导负责的县(区)级生态建设领导小组。市、县两级均设立生态市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配备专职人员,使全市形成一个完整的有组织、有领导、有指挥的网络系统。
8.1.2 明确责任,强化考核
全面实行生态市建设目标责任制,将生态市建设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年度目标,并列入各级政府及其主要领导人员的任期责任制,按照目标责任制的要求对市直、县(区)各有关部门进行年度考核。市生态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强化对各县(区)生态建设工作的跟踪和指导,严格执行日常检查和年终考核制度,强化目标责任制的实施。
8.2.1 加大生态市建设规划法制扶持
建议将《柳州生态市建设规划》提交市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将本规划确立为全市今后统领生态市建设各项工作的纲领性文件之一,建立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导向的各种政策,执行国家和地方产业发展政策,积极协调三产或各行业的关系,科学组织和发展生产,并对生态保护建设项目和符合国家、地方产业发展政策的项目给予政策倾斜,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优先立项,优先保证用地,并在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支持。
8.2.2 加大环境审计力度,严格环境执法
建立健全各级环境执法队伍,认真开展环境执法检查,依法严肃查处各种环境违法行为和生态破坏现象,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境保护要求、污染严重的企业,该关闭的坚决予以关闭;同时,建立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审计制度,确保重点建设工程项目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8.3.1 创新管理体制,完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各级政府要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尽快完成从审批型管理向服务型管理的转变。对目前自然保护区的规划和建设管理、征收水资源费和排污费、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机制等体制和机制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对重大发展计划、区域开发和建设规划、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方案、重点工程项目等决策必须进行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完善柳州市生态环境损益统计和评价体系,对环境影响和资源消耗进行核算,使有关统计指标能够充分反映经济发展中的资源和环境代价,探索建立环境资源成本核算体系和以绿色GDP、“真实储蓄”为主要内容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8.3.2 加强民主管理
建立柳州生态市规划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和决策管理信息中心。在制定涉及生态市建设的重大政策和规划、确定重大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项目时,要充分发挥生态市规划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的作用,为科学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设立柳州生态市建设规划管理信息中心,促进信息共享,为各级政府和管理部门提供决策依据。同时对生态建设重点工程项目召开公众听证会,邀请各社会团体、新闻媒体、研究机构、社区居民参与生态环境的规划、决策、管理和监督工作。
8.3.3 完善扶持政策
支持企业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清洁生产和低耗高效产业,扶持社会性和公益性比较强的生态环保型产业,对企业进行的ISO14000认证、技术改造、中水回用、节水节能等项目实行适当的财政补贴;对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型项目以及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的新能源、新建材、新型环保材料等产业,可以在投资、融资和其它方面适当给予政策倾斜,以促进节约型、低耗型经济的快速发展。
8.4.1 多渠道增加投入
立足项目,落实资金投入是实施生态市建设规划的关键。为保证生态建设重点工程项目资金到位,依靠市场运作、社会融资,政府投资等途径,筹集建设资金。同时,利用经济手段和产业政策,培育和引导市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开展BOT、TOT等项目融资方式,充分调动柳州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投资积极性,吸引更多的民间资金进行生态市建设。加大排污费征收力度,建立和完善污染治理基金投资机制,形成一定规模的生态建设和保护的资金市场。
8.4.2 建立和健全自然资源与环境补偿机制
对主要自然资源征收资源开发补偿税费,完善资源的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机制。按照“污染者付费”的原则,逐步实行按排污总量进行收费,并逐步向城镇居民收取排污费。所征收的资源和环境保护税费,实行集中管理,重点用于柳州市的生态环境建设。
在全市控制排污总量的目标下,允许节余的排污量由各地政府以及企业有偿使用;对于超量排放的单位,要加大限制和处罚的力度,进而激励企业进行技术改造、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
8.5.1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科技服务能力
加大科学技术和人才的引进,在农村要大力培养致富能手、技术能手、创业能手,在工厂大力培养技术能手、技术创新人才和高层次企业管理人才,在高等院校、研究所以及工程中心,大力培养科技创新人才,重点支持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和生态环境保护技术的引进、开发和消化工作,不断提升柳州市科技创新能力。
8.5.2 加强技术研发,提供技术支撑
(1)开展生态工业技术攻关,实施生态农业推广示范
针对柳州工业特点,研究制订循环经济、清洁生产技术控制指标,加强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生态工程与技术等领域的科研攻关,支持相关领域重点实验室建设,建立生态产业技术和生态保护技术孵化机制,增强柳州生态工业技术创新能力。
通过农业产业带建设、特色农业及其生态农业化示范,树立高效、优质、高产的生态农业样板,大力推广现代农业新技术,引导广大农民科学种田,促进农业产业快速发展。
(2)加大环境监测技术攻关,进行生态环境保护关键技术研究
大力开展环境保护研究,重点开发污染物排放在线自动监测技术和城市污染源连续监测网络技术;开发区域环境质量地面自动监测、预报与预警技术;开发有利于农村面源污染控制的环境监测技术。针对柳州市污染的现状和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水体富营养化控制方案、种植和养殖业污染控制措施以及区域性大气环境污染综合防治对策。
8.6.1 加强生态市建设的宣传力度
广泛宣传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法规,大力普及有关人与自然、“地球村”、绿色产业、绿色食品、生态城市、生态人居环境、绿色生活方式、绿色工作方式、绿色生产方式和绿色消费等生态环境保护的知识,提高人们珍惜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自觉性。
建立柳州市及各县(区)生态环境教育中心,向广大市民传播生态环保的知识,传递绿色致富的信息,把生态环境教育同提高农民素质、科技兴农和农民脱贫致富紧密结合起来,动员广大农民群众自觉参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各项工作。
8.6.2 鼓励公众参与
积极发动、组织引导广大市民参与柳州生态市建设工作,形成生态市建设的广泛群众基础,建立和完善公众参与制度;涉及到群众利益的规划、决策和建设项目,充分听取广大群众的意见,扩大公民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广泛开展生态市、生态县(区)建设的群众性活动,充分发挥非赢利性社会中介组织和民间环境保护团体的作用,积极组织和引导市民从不同角度、以多种方式,积极参与生态市建设。
8.6.3 加强对外交流
紧密围绕柳州生态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建设、环境污染防治、清洁生产技术研发、资源综合利用、城镇化建设等重大问题,在技术、人才、管理等方面全方位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引进、推广国内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吸引更多外商参与有关生态建设重大项目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