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生态市建设规划实施方案》
为加快柳州生态市建设工作步伐,确保生态市建设工作顺利进行,促进柳州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在更高层次的发展,根据《柳州生态市建设规划》,特制订如下实施方案:
一、 指导思想
本规划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坚持环境保护这一基本国策,按照加快富民兴桂新跨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富裕广西、生态广西和文化广西的基本要求,充分统筹柳州城乡发展,积极推进柳州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增长方式的转变,大力提倡清洁生产和发展循环经济,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地发展,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
二、 建设目标
柳州生态市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使柳州市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取得显著成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资源综合利用率明显提高,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形成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高的可持续生态经济体系,把柳州建设成为人民生活富裕、生态环境良好、人居环境优美舒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经济发展步入良性循环、社会文明明显进步的国家级生态市。
三、 主要任务
(一)建设优良的生态经济体系
构建循环经济型工业。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工业园区布局,推动工业产业集约发展,加强自主创新,加快技术改造,提升大中型企业的现代化水平,加强节能减排,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加强项目策划和建设,培育工业新增长点,大力发展县域工业,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引进,实施“人才小高地”建设,推进机制创新,优化工业发展环境;大力发展生态效益型特色农业。着力巩固农业基础地位,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优化生态农业发展布局,加强生态农业建设;加快发展生态友好型服务业。加快发展商贸流通业,积极推进现代物流业,积极发展特色旅游业,推进新型服务业。到2020年末,单位GDP能耗降至0.9吨标煤以下、单位工业增加值新鲜水耗至20立方米以下、工业用水重复率达到80%以上、工业固体废弃物处置利用率90%以上、二氧化硫排放强度<5.0千克/万元GDP,化学需氧量排放强度<4.0千克/万元GDP,应当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企业通过验收的比例达100%,农民年人均收入达到9188元。
(二)建设可持续利用的资源保障体系
加强水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与管理,加大水利工程设施建设,提高水资源的调蓄能力,加强水环境质量监测和重点污染源的监测,强化水环境的监督管理,加大重点污染行业和重点污染源的整治力度,严禁任何单位向溶洞、漏斗、落水洞排放废(污)水,废水的排放及渣、料的堆存必须有防渗设施; 加强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做好土地规划工作,充分挖掘现有用地潜力,提高用地效益,增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科学使用土地;森林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确定森林资源保护的基本策略,搞好森林发展布局、建设和管护,促进林业产业发展;加强矿产资源的保护和综合利用。提高矿产资源勘查的程度,加大资源勘查的投资,关闭高污染、高能耗的矿山企业,改变矿产资源粗放经营的现状,坚持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并重,做到合理规划,严格执法,加强监管;加强生物资源保护。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建立健全自然保护区监管体系,积极开展柳城县“四十八弄自然保护区”的申报工作, 对生活在生态保护核心区中的少量居民组织生态移民,保证核心区中生态环境的原始性;在缓冲区中,大力发展经济果木林和畜禽养殖,严防外来种群对本地种群的侵蚀,控制捕捞强度,规范捕捞行为;加强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合理调整能源结构,增加水电在能源结构中的比例,提高企业生产技术,改进生产工艺,搞好节能降耗,在企业推广清洁生产,以确保柳州生态市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逐步建立、实施清洁能源政策,完善推广清洁能源的保障措施。到2020年,市区主要河流和水库水质进一步好转,饮用水水源保护河段水质要达到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的Ⅱ类标准,工业用水重复率达到80%以上,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在0.55以上,使受保护区占国土面积达18.1%,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60%,全市沼气池数量累计达到25万座以上,沼气入户率争取达到55%左右。
(三)加强环境污染综合防治,建设山川秀美的生态环境体系
开展“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活动,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实施循环经济示范试点项目,加强污水处理和面源污染防治工作,搞好重点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加强大气污染防治,进一步改善空气质量,加强噪声综合整治,有效解决噪声扰民问题,加强危险废物环境管理和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确保环境安全,严格环境执法,提高环境管理水平,提高环保科研水平,大力发展环保产业。至2020年末,城市空气质量有明显改善,二氧化硫排放强度<5.0千克/万元GDP,化学需氧量排放强度<4.0千克/万元GDP,县城及以上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85%以上,工业用水重复率80%以上,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和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均达到90%以上,城市空气环境质量、噪声环境质量以及水环境质量完全达到功能区标准,环保投资占GDP的比重达到3.5%以上,公众对环境的满意率达到90%以上。
(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的人居环境体系
加强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提高人口宏观调控能力,进一步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全面推进计划生育依法行政,深入开展计划生育服务,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和育龄群众生殖健康水平,加快人口与计划生育信息化建设,提高其管理与服务工作水平;优化城市功能区域布局。将柳州市区建设成我国西南地区重要的生态工业城市和交通枢纽着为目标,重点发展汽车产业,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机械、制糖、化工等产业,培育资源占绝对优势的铟制品行业,稳定发展有色金属和建材加工业,同时培育电子信息、生物工程、环保产品等高新技术产业,使之成为我国西南地区重要的汽车、铟制品、蔗糖、化工、有色金属及建材产品的生产基地。此外,要加快城区生态环境建设,进一步提升文化品味和生态环境质量,打造工业名城、历史名城、文化名城、旅游名城,建设“生态工业柳州,宜居创业城市”;加强城市生态小区建设。加强城市绿化建设,对城市居民小区进行绿色空间设计。适当提高生物多样性,重视节能设计,推行使用新能源,建立人车分流的生态小区道路系统,搞好垃圾收集,搞好生活污水处理与中水回用。到2020年,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人均11m2以上,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全市各县(区)全部达到生态县建设要求。
(五)建设体现现代文明的生态文化体系
培育生态文明观。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的硬件建设,提高宣传教育普及率,创建“绿色系列”单位,在各级党校设立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课程,加强生态文明宣传,培育公众的生态环境意识; 树立绿色生产观。改善企业环境,改善劳动环境,增加厂区绿树和草坪的种植面积,大力推广环保技术,充分利用社会力量进行环保技术创新,建立和健全企业环境管理制度,在企业最高管理层即董事会中设置专职环保董事,负责处理环境事务,企业保持一定比例的生态环境投入,积极培育、发展企业生态文化,建立企业生态文化的教育与培训机制,树立企业绿色形象,企业要在名称、品牌、标语等上面打上生态标志。确保2020年应当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企业通过验收的比例达到100%。
(六) 建设科学、高效、稳定的能力保障体系
增强科技创新和支撑能力。增加政府对科技的投入,提高科技经费占GDP的比重,建立生态环境保护技术孵化机制,大力培育和发展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运行机制,充分发挥科学技术普及及在生态市建设中的宣传、教育作用;优先发展教育。加强义务教育资源整合和布局调整,提高普通高中办学质量,提高职业技术教育层次、扩大职业教育规模,加强高等院校建设,加大对贫困家庭学生的助学力度;建设生态交通网络系统。建设安全、价廉、便捷、舒适的公交运输系统,基本完成柳州高速公路网建设,初步实现北部地区干线公路网络化;加强医疗和社会服务建设。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责。
四、 进度安排
(一)全面建设和加快发展阶段(2011~2015年)
1、全民生态环境意识进一步提高,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形成生态市建设的良好氛围,并建立起良性的决策和监管机制。
2、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调整产业结构进一步取得成效,建设一批生态产业、生态园区等示范项目,生态经济初具规模。
3、资源利用方式优化初见成效,节约型技术、装备、材料等都得到推广和应用,节能降耗水平和资源综合利用效率有较大提高。
4、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进一步加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趋势基本得到遏制,重点行业污染物排放强度明显下降,重点区域、重点流域的环境质量得到改善,重要生态功能区和自然保护区得到有效保护,部分已遭破坏的自然生态系统得到有效恢复。
5、生态县建设活动全面开展,建设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村屯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6、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完善。建立健全突发性公共事件应急体系、防灾减灾体系;建立生态环境监测监控和信息服务体系、食品安全体系、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
7、基本建成协调发展的生态经济体系、可持续利用的资源体系、山川秀美的生态环境体系、自然和谐的人居环境体系、文明健康的生态文化体系和保障有力的支撑体系等,全市的社会、经济、资源、人口、环境均衡发展,全面建成一批重大的生态工程,生态经济形成规模,并逐步产生较好的效益,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提高。
(二)全面达标和深化提高阶段(2016~2020年)
在第二阶段建设的基础上,再用五年时间,进一步提高生态市各方面建设的水平,生态市六大体系建设更为完善,生态经济较为发达,生态环境质量处于全区前列,生态文化氛围全面形成;全市的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全面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并确保有5个以上的县达到生态县的标准。
五、 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市政府成立由分管副市长为组长的柳州生态市建设领导小组,相当于生态市建设指挥部,作为生态市建设的工作班子,统一组织、指挥、协调、督促生态市建设工作,并成立若干个专业工作组,具体组织实施各方面的建设工作。各责任部门和各县也要成立相应的建设工作小组,加强对、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坚持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定期分析情况,落实具体措施,确保各项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市县两级均设立生态市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配备专职人员,负责日常工作,使全市形成一个完整的有组织、有领导、有指挥的网络系统。
(二)狠抓责任落实
全面实行生态市建设目标责任制,将生态市建设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年度目标,并列入各级政府及其主要领导人员的任期责任制,落实具体措施,健全奖惩制度,按照目标责任制的要求对市直、县(区)各有关部门进行年度考核。生态市建设指挥部建立健全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情况反馈制度、进展督查制度、工作考核制度,确保生态市建设各项目标任务的全面落实。
(三)加大建设投入
市县两级财政都要安排落实生态市建设经费。生态市重点建设项目,应该优先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统筹安排,认真组织实施。建立健全多元化的投融资体制,坚持“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由污染企事业承担污染源治理资金。全面落实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处理收费政策,加快污水集中治理和垃圾综合处置步伐。积极利用经济手段和产业政策,培育和引导市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充分调动柳州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投资积极性,吸引更多的民间资金进行生态市建设。
(四)加强宣传教育
全市各级要把环境教育及生态市建设的宣传工作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排出工作计划,利用多种渠道和形式大张旗鼓地开建设宣传教育活动。要充分利用干部培训和轮训等机会,举办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专题讲座,不断增强各级干部的环境意识,提高综合决策水平。通过举办企事业经营者环保培训班,增强企事业环保意识和法制观念。面向广大群众普及生态知识,广泛深入地宣传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法规,大力普及有关人与自然、“地球村”、绿色产业、绿色食品、生态城市、生态人居环境、绿色生活方式、绿色工作方式、绿色生产方式和绿色消费等生态环境保护的知识,提高公众的创建知晓率、参与率,形成全参与同创其建生态市的良好氛围。各新闻单位要设立专题专栏,加大宣传频次,扩大宣传内容,充分发挥舆论导向和舆论监督作用。
附件1、柳州生态市建设重点项目及责任单位
2、生态市建设指标部门分工及完成期限表